2025年7月27日凌晨,北京密云水库,一个牵动着千家万户神经的名字,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。
当天凌晨3点,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,一股巨大的洪峰以每秒6550立方米的流量汹涌而至,直接冲击着密云水库。
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?
它比1959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还要高,相当于一秒钟内,就有将近三个标准奥运游泳池的水量冲进了水库。
面对这样一场被称为“超标洪水”的巨大挑战,密云水库,这座为首都人民提供水源和防洪保障的重要工程,是如何应对的呢?
它又是如何确保了下游潮河、白河乃至潮白河沿岸居民的安全,避免了一场可能造成的巨大灾难?
面对突如其来的庞大洪峰,密云水库的管理人员和水利专家们没有丝毫犹豫,迅速启动了紧急泄洪作业。
很多人可能不理解,洪水都这么大了,水库里水位很高,为什么还要往外放水呢?
这不是会让下游的洪水更大吗?
其实不然。
水库的首要功能之一就是防洪,它像一个巨大的“蓄水池”,在洪水来临时先把水拦住,削减洪峰,避免洪水直接冲击下游。
但当上游来水实在太大,水库已经无法全部容纳时,如果继续强行蓄水,就可能导致水库水位过高,甚至有漫坝或溃坝的风险,那将是无法想象的灾难。
所以,在确保水库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通过科学地调节闸门开度和下泄流量,将多余的洪水有计划、有控制地向下游排放,这反而是为了给下游腾出空间,为潮河、白河以及潮白河沿岸构建一道宝贵的“安全缓冲带”。
这就像一个水龙头,当水管里的水压过高时,适当打开龙头放水,才能防止水管爆裂。
这次防洪行动,不仅仅是对密云水库工程本身的检验,更是对整个城市防洪体系应急能力和“韧性”的一次全面考验。
泄洪作业并不是简单地打开闸门一放了之,它是一个非常精细和复杂的过程,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判断。
根据当时的记录,密云水库在27日下午3点,也就是洪峰抵达后的十二个小时,才开启了第三溢洪道的3号和4号闸门,初始的下泄流量只有每秒80立方米。
为什么一开始流量这么小呢?
这是为了给下游争取宝贵的准备时间。
想象一下,如果一下子就开大闸门,下游措手不及,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
所以,先小流量试探性地泄洪,就像给病人输液,要循序渐进,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。
到了晚上7点,随着下游各项准备工作的逐步到位,水库的六孔闸门全部开启,下泄流量随即增加到每秒500立方米。
这一步步的流量调节,都凝聚着水利专家们对水情、河道承载能力以及下游风险的精准评估和判断。
在水库紧张泄洪的同时,下游的防汛工作也同步展开,形成了一张严密的防护网。
潮白河上平时用于蓄水的14座橡胶坝,在接到指令后全部“塌坝运行”。
很多人可能对“塌坝”这个词感到陌生,简单来说,就是把这些充气式橡胶坝里的气体放掉,让它们平躺在河床上,这样河道就能变得更宽敞,水流通过时受到的阻力也最小,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河道的过水能力,确保洪水能够顺利通过,避免因为河道堵塞或狭窄而造成漫溢。
而在河道的关键位置,防汛人员也严阵以待。
有4台大型钩机和10辆运输车,分别驻守在16个高风险点位上,随时准备清理河道淤积物、加固堤坝,应对突发状况。
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,密云区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。
对7个行政村的居民实施了紧急转移,确保了人员安全撤离。
同时,为了避免不明情况的群众误入危险区域,还封闭了9处重要的交通要道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这次防汛过程中,无人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它们在空中进行“巡检”,不仅能够实时监控河道的水情变化,还能通过搭载的喊话设备,对那些因为好奇心而冒险靠近河边观水的滞留者进行劝离。
正是得益于这种空地一体的立体巡查和及时响应,最终成功转移了28名被困群众,确保了他们的生命安全。
这28个数字背后,代表着28个家庭的完整和安宁,也是这场防洪战役中最为宝贵的成果。
这次密云水库应对“超标洪水”的成功,背后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撑。
在泄洪过程中,一项名为“数字孪生”的技术首次得到了应用。
你可能觉得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高深,但其实它很好理解。
它就像在电脑里为密云水库和下游的潮白河建立了一个一模一样的“虚拟模型”。
通过这个模型,水利专家们可以利用三维建模技术,实时模拟洪水的演进过程,比如洪水流速、水位上涨情况,以及对下游河道承载能力的影响等等。
这就像玩一个高度真实的模拟游戏,所有的水情数据都实时更新到这个虚拟模型中,专家组可以根据这些动态数据,更加科学、精确地调整闸门的开启和关闭,实现对洪水流量的精准控制。
这种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预判的准确性,让防洪调度从过去的经验判断,升级到了数据驱动的智慧决策。
当然,再成功的防洪,也总能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。
这次应对“超标洪水”的经历,也暴露了一些我们防洪体系中需要补齐的“短板”。
比如,在延庆区的部分路段,由于连日降雨,土壤变得非常饱和,最终导致了路段坍塌。
这说明,在一些山区道路的防洪标准方面,我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,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加极端的天气状况。
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工程不够好,而是大自然的威力实在太大,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,让我们的基础设施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。
另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,在洪水期间,仍有部分市民出于好奇心,冒险前往河边观水。
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身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,也给一线防汛人员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和负担。
这提醒我们,在全民防洪意识的培养上,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因此,水利部专家们在总结这次防洪经验时,也提出了明确的建议: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工程加固,提升水利设施的抗洪能力;完善预警系统,提高洪水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,确保预警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递到每一个人;更重要的是,要将防洪知识纳入公众教育,让防洪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,而是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。
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形成一个从“监测”到“预警”,再到“调度”,最后到“救援”的全链条防御体系。
这就像给我们的城市穿上了一件坚实的“防弹衣”,让它在面对任何洪水挑战时,都能够从容应对,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在线配资交易网址,股票配资十大平台, 券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