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得,朋友,深夜了,咱哥俩倒杯酒,聊点有意思的事儿。
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?
在自己从小长大的城市里,总有那么一两个地方,像块狗皮膏药,或者说得难听点,像块城市牛皮癣。它就在那儿,几十年如一日,风吹雨淋,你上学路过它,上班路过它,后来你娃上学,你开车送他,还路过它。你都习惯了,甚至都懒得再多看它一眼。
它就是个背景板,一个城市记忆里生了锈的坐标。
在荆州,小北门外头,靠近火车站那两栋戳天的高楼,就是这么个存在。黑洞洞的窗户,像一双双没有瞳孔的眼睛,直勾勾地望着这座古城。你要问我它烂尾了多少年?我估摸着,荆州本地岁数稍微大点儿的,都得掰着指头算半天,最后摇摇头说:“记不清了,反正一直就在那儿。”
这玩意儿,就像你脸上的一颗老痣,你已经跟它和解了。
可你猜怎么着?
最近,这具“僵尸”居然开始有动静了。工地上叮叮当当,塔吊也慢悠悠地转了起来。这事儿就像你家后院那棵枯了十年的老槐树,突然在一个春天早晨,冒出了嫩芽。你第一反应不是惊喜,是惊悚。
怎么回事?诈尸了?
这事儿要是摆在台面上说,官方通报写得那叫一个干净利落,逻辑清晰。说这楼啊,原本是棚户区改造的安置房,后来资金链断了,烂了。现在呢,破产重整,走了法拍程序,一家区里的国资公司,花了八千多万给拍下来了。
你看,多标准的“盘活闲置资产”的剧本。一个老大难问题,被英明果断地解决了。鼓掌,撒花。
但你要是跟我“老姜”一样,在社会这口大染缸里泡久了,你就会闻到点不一样的味儿。这里头的故事,比“盘活资产”这四个字,可要带劲多了。
关键在哪儿呢?
关键不在于这栋楼“活”了,而在于谁要“住”进去。
这就要牵出另一条线了——荆州古城里那条现在火得一塌糊涂的三义街。
国庆节那会儿,三义街连着大北门搞的什么入城仪式,实景演艺,在短视频平台上一刷一个准。穿着铠甲的“关公”,提着灯笼的“侍女”,古色古香的街道……游客们嗷嗷叫,觉得穿越了,体验感拉满。
确实,挺热闹,也挺好看。
但你凑近了看,那崭新的仿古门窗,那刷得锃光瓦亮的墙面,背后是什么?是老街坊们住了几十年的家。三义街,它首先是一条生活着的街道,然后才是一个旅游景点。
现在,为了让这条街“更上一层楼”,要搞“业态升级”了。
听听,多高级的词儿。说白了,就是要把现在的烟火气,换成更值钱的商业气。那些临街的、看起来“不够档次”的民居,尤其是那些产权归公家的“国有公房”,就碍事了。
你想想,一个投资几千万、装修得金碧辉煌的文创店旁边,是一家挂着腊鱼腊肉、门口坐着摇蒲扇大爷的旧房子,这画面,在某些规划师眼里,是不是“不和谐”?
所以,腾退。
要把这二百来户公房的居民,给“请”出去。
好了,问题来了。请神容易送神难,把人请出去,总得有个地方安顿吧?
你再品品,是不是有内味儿了?
没错,那个在城外风吹日晒了十多年的烂尾楼,就是给三义街腾出来的居民准备的新家。
这一下,整盘棋就全活了。
这操作,说实话,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,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。一石二鸟,不,一石三鸟。
第一,那个老大难的烂尾楼,不用再花大价钱去拆,直接续建,解决了城市的一块伤疤,变成了“有效资产”。
第二,三义街的升级改造,最大的障碍——人的问题,解决了。地方腾出来了,可以放心大胆地画图招商,把这条街往“网红打卡地”的康庄大道上猛推。
第三,这笔买卖,是区里的国资公司接的盘。钱从左口袋,倒腾到右口袋,中间可能还走了个法拍的过场,显得程序正义,市场化运作。实际上,肉还是烂在自家锅里。
完美,简直是天衣无缝的闭环。
但每次看到这种“完美”的操作,我这心里就忍不住犯嘀咕。
咱们老百姓过日子,怕的不是明着来的刀枪,怕的就是这种安排得明明白白、让你挑不出一点错儿的“大棋局”。因为在棋盘上,你我,都只是个棋子。
你想想那些三义街的老街坊。
他们住的是公房,产权不是自己的,这没错。按规定,让你搬,你就得搬。给你的安置方案,是去住那个新修好的楼。新楼,电梯房,肯定比现在这老破小住着舒服。从居住条件上看,是改善了。
可人活着,就图个窗明几净吗?
你在一条街上住了几十年,邻居是谁,出门左拐的菜市场哪个摊位的白菜最新鲜,巷子口那家理发店的王师傅剪头是快是慢,你闭着眼睛都门儿清。你的社交圈,你的生活习惯,你的人情味儿,都长在这片土地里,像老树的根,盘根错节。
现在,一纸文书,把你连根拔起,移植到一个全新的、陌生的水泥盒子里。
那个地方,在小北门外,靠近火车站。虽然叫法上还是荆州城,但那种感觉,跟住在古城里,能一样吗?推开窗,以前看到的是古朴的街巷和悠闲的邻居,现在看到的是呼啸而过的国道和另一栋高楼的墙壁。
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断裂。
更别提那个新家,它曾经的身份——一个烂尾了十多年的楼。
我知道,续建的楼,只要质量过关,跟新盖的没区别。但人心里的疙瘩,是那么容易解开的吗?这就好比给你介绍个对象,跟你说这人各方面条件都好,就是……上一段感情里当了十多年的备胎。你心里能一点波澜都不起?
这背后,是一种我们习以为常却细思极恐的逻辑:为了“发展”,为了“大局”,个体的感受、习惯、情感,是可以被忽略,被打包,被重新安置的。
你的家,在规划图上,就是一个可以被移动的色块。
我们再往深了想一层。
那栋烂尾楼,最初是给谁盖的?是“四维物资片区棚户区改造”的安置房。那些等着住进新家的棚户区居民,他们等了十多年,等来了什么?等来了一场破产,等来了他们的房子被拍卖,成了安置另一群人的新家。
那他们呢?他们去哪儿了?
新闻里没说。他们成了这个完美闭环里,被遗忘的第一个环节。就像一部电影,主角登场了,光鲜亮丽,但没人记得,最初那个角色的演员,是谁,又为何被换掉了。
这就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真相,冷静,高效,甚至有点残酷。
它像一个精密的机器,齿轮咬合,程序设定,目标是产出最大的效益——更漂亮的城市界面,更高的旅游收入,更亮的GDP数据。至于那些在齿轮缝隙里被碾过的人和情感,那是必要的损耗。
所以你看,荆州这事儿,往小了说,是一个城市更新的案例。往大了说,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。
无数的“三义街”正在被改造,无数的居民正在被“腾退”,无数的“烂尾楼”正在以各种名义“盘活”。我们为城市的日新月异而欢呼,为家乡的“网红”属性而自豪,但很少有人会去问:
这繁华的代价是什么?谁在支付这个代价?
当一座古城,把原住民都迁走,换上一批批统一培训、穿着戏服的演员,和一家家装修风格雷同的奶茶店、文创店时,它还是“古城”吗?还是只是一个巨大的、仿古的摄影棚?
我们想留住的,到底是那几条街,那几栋房子,还是那里面曾经鲜活存在过的人间烟火?
这盘棋,下得确实高明。
一座僵尸楼,有了新的心脏;一条老街,换了一张年轻的脸。听起来,是新生,是希望。
可我总觉得,这更像一场交易。
一场用一部分人的根,去换取另一部分人眼里的景的交易。
这事儿你怎么看?来,评论区聊聊呗。这杯酒,我先干为敬。
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及时回应。
在线配资交易网址,股票配资十大平台, 券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